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动态 > 正文

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十三五”期间十大亮点工作

发布时间:2021-03-11  来源:行政人事部   校对: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浏览次数:
>

    面对“十三五”以来的新变化、新实践、新成效、新发展,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在省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全院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局整体部署,坚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制度建设为统揽、能力提升为中心、稳增长保态势、抓改革促发展、强宗旨惠企业、抓党建转作风,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适应新常态

    新冠疫情发生后,在加强自身防疫工作基础上,我院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计量器具检测和复工复产企业计量双层“绿色通道”,积极了解企业困难,建立精准帮扶机制,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复工复产切实减轻检测成本。仅2020年,就完成温度标准器和体温计等涉疫计量器具检测500余台件,为290余家企业4800台/套仪器提供检定服务,为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优惠检定校准费用近300万元。

    疫情期间,全院干部职工勇于承担,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化学中心检定人员在疫情爆发高峰期依然坚守岗位开展工作,完成了大荔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15台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探测器的检定;压力中心检定人员更远赴青海省临床检验中心,完成生物安全柜的检验工作,有效支援了西北五省抗疫工作。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有力保障了企事业单位早复产、快复产,以精准计量助力疫后经济重振,促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技术能力水平实现新超越

    “十三五”期间,我院利用各种专项和自筹经费,共投入1.8亿元人民币用于装备能力提升,执行各类采购项目188项。其中,1MN静重式力标准装置、三坐标测量机、电磁兼容10米法电波暗室等项目准确度等级与国家最高水平相当,极大的提升了西北地区量值溯源准确度水平,填补了相关量值溯源领域的空白。深入实施国家计量基准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新装备潜力,新建计量标准130项(大区70项,省级60项),技术改造计量标准80项,区域计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计量检测能力大幅提升,保持了西北大区先进水平,跻身全国一流计量机构。截至“十三五”末期,全院技术装备固定资产已达2.6亿元,有效促进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技术能力提升、计量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计量对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科研能力水平跃上新高度

    2020年,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重点专项“大型设备及设施关键量在线计量技术的研究”中的《基于“互联网+”的三维测量设备溯源服务体系》子课题研究任务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的完成,为坐标测量机校准提供了新型标准器和校准方法,形成了三维测量设备在线校准能力,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先进性,是我院近年加大科研能力建设力度的有效体现。

   “十三五”期间,我院在加强量传溯源技术和方法研究同时,不断加快实用型计量技术研究,通过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项目。五年来,我院科研涉及经费共1850万元,先后参与了大型设备及设施关键量在线计量技术、军民共用卫星导航、惯导产品和天线关键计量技术研究3项NQI项目的研究。承担和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负责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5项、陕西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18项、陕西省地方标准4项,参与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8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4项;发表论文285篇;

    四、内设机构改革构建新格局

    2020年,我院以强化科研、业务工作的主体地位和完善部门运行机制为目的,在市监系统内率先开展内设机构改革。行政部门由16个削减到9个,进一步完善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了科学化管理水平,整合原18个计量测试中心成立8个计量研究所,组建科研团队,建立健全与院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党建、业务和科研管理工作机制。

    通过中层岗位公开竞聘,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新启用干部中,党员45人,占比92%,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从46岁降至38岁,保持了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效能,有效促使机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助力“三项机制”落地生根。

    五、技能人才水平再创新成绩

    2020年,西北大区第二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竞赛在宁夏银川举行。竞赛设有指针式直流电压表检定和液相色谱仪检定两个项目,我院参赛人员操作娴熟规范,以扎实的实践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两个项目的比武竞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双料第一”的好成绩。展示了我院一线技能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体现了院多年来专注专业技术队伍培养的成果。

    六、国家质检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0年,我院筹建的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以下简称中心)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审核,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可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该中心设有光电性能、光空间分布、电磁兼容等多个专业检验室,检测能力涉及4大类、85个产品、840个参数,覆盖122个国内外标准。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我院国家中心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将对整个西部地区半导体照明产品快速发展,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方面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

    七、客户服务模式开辟新路径

    我院突破“等上门”的传统观念,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积极“走出去”,专门成立了“一站式”服务办公室,主动联系、了解客户,采取线上和线下服务结合的形式,通过开展邮寄、代购、代检等业务,深挖客户需求,定期分析企业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效果等情况,主动帮助企业优化工作流程,以技术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服务树立院良好品牌形象。

    自2017年“一站式”服务办公室成立以来,“一站式”服务通道已累计为3176家企业提供服务,邮寄仪器15000余台件,证书发票4500多份,年业务增长率保持在90%以上,检定周期从十五个工作日缩短为目前十个工作日,有效提升了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推动办事流程持续优化,树立起了院客户服务的新标杆。

    八、聘用人员管理推出新举措

    “十三五”期间,我院编制下发了《绩效管理办法》,《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放开聘用人员职称评定限制,实现了聘用人员工程师职称评聘零的突破;首次将聘用人员纳入院干部梯队建设人选中,7人担任各计量研究所室主任,占同一职位总人数的25%;打破长期以来聘用人员党关系孤立在外现状,开放接收聘用人员党关系并纳入院党委统一管理;收入水平基本达到与在编人员同工同酬。新举措大大缩小了聘用人员与在编人员待遇差别,使不同身份的职工真正处于同一起跑线。有效调动了聘用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聘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为院今后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一支高层次的专业计量队伍打下了坚实基础。 

    九、精准扶贫工作树立新标杆

    2019、2020年,我院连续两年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安康市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院扶贫干部杨成全在2018、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扶贫干部”。扶贫期间,我院共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6万余元,引入社会扶贫资金40万元,完成了丰景村社区服务中心新建、朋阳家禽家畜养殖农业园区扩建、双丰桥禁赌碑周边环境改造等“五大重点帮扶项目”和岚皋县孟石岭镇社区工厂合建、景升魔芋园区扩建、社区服务中心办公设施配置、农业园区通村道路拓展改造等“四个巩固提升项目”,从产业扶持、基础建设、文明风气、生态移民等方面对丰景村进行了全方位帮扶,最终实现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按期顺利脱贫摘帽。

    我院3名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帮助贫困户们发展好产业、享受好政策,带领全村建设发展驶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路子,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牢了坚实基础。

    十、新址搬迁工作开创新局面

    2020年,历时三年的院新址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各项环境设施条件已能满足日常办公检测需求。院新址总建筑面积61683平方米,由7栋单体建筑组成综合实验楼群。目前,我院新址规模和体量已处于全国同类机构先进水平,可实现十大计量领域的全覆盖,标志着我院在计量技术和服务质量上占领新的制高点,为打造西北地区最大计量综合技术研究创新服务集群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020年12月初,我院全面启动新址搬迁工作,全院干部职工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保证安全、协调配合”的原则,积极协调新旧址工作衔接,在确保日常检定工作不停摆、工作标准要求不降低的基础上实现了平稳有序过渡,最终于12月底按计划圆满完成全部搬迁任务,各项工作和检测业务在航天基地神舟六路南段580号新址全面展开。我院新址搬迁的完成,为“十四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院能够更好的引领陕西和西北计量事业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全院干部职工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奋力拼搏、苦干实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未来,我院将紧扣“十四五”发展目标,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新工作亮点,不断开创新时代陕西计量工作新局面。


  • 新闻动态
  • 党建工作
  • 通知公告
  • 公正性声明
  • 法律法规
  • 计划总结
  • 政策解读
  • 统计信息
  • 重大项目
  • 财政公开
  • 社会公益
  • 应急管理